全球实时:横向层面并购、纵向并购与混合并购有什么区别?

日期:2023-04-30 02:58:54 来源:春芽财经v

文|春尽安


【资料图】

编辑|文知远

一、概念界定

(一)并购

并购是指企业为达成公司整体战略中经营一体化的目标, 通过收购意向企业股权以实现控制的战略活动。

收购方出于掌握领先科技、产品市场和加强产业控制的需要对目标公司进行收购, 利用合并后对收购方的资本管理等行为,实现获得经济收益的目的。

兼并是一种类似于吸收合并的股权合并方式,并购后,被收购公司的法人资格依法注销。

收购是指企业通过现金、债券等各类形式 ,购买对方企业的股份会资产,从而实现对并收购公司的控制能力。

在这种方式下,有可能不会造成被收购企业的法人地位消失。

企业的并购活动从根本上来看, 是被收购企业在并购过程中权力主体发生转移的行为。

而为实现并购过程的顺利开展,建立健全财富权力制度与公司管理制度至关重要。

因此,在并购活动的开展流程中, 并购方通过付出一定的资金和股票等形式的代价,以获取被并购方的实际控制能力。

而被并购方在该流程中也实现了相较控制权价值相当的经济收益。

当前,横向层面并购、纵向层面并购与二者混合并购是目前学界常见的三类并购形式。

(1)横向并购

在企业开展的并购活动中,横向层面的并购数量最多。

通常而言, 横向并购是指企业为实现扩大经营规模、降低经营成本和达成协同促进目标。

进而将联同本行业内1个及以上的同类产品销售公司展开的直接并购。

此类并购行为对提升市场占有率、减轻同行业领域竞争激烈程度和加强垄断地位均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然而,从另一个层面而言,横向层面的并购会加剧行业巨头垄断的效应, 不利于形成健康有序的公平竞争环境, 对整个行业领域乃至经济的健康运行都有着不容小觑的危害。

(2)纵向并购

纵向层面的并购是指基于企业总体战略目标,公司为达成经营模式的一体化而开展的并购行为。

并购公司根据自身经营业务特性选取经营合作较好的 上下游产品生产商或销售商等开展并购行为。

并购公司对生产经营过程之前业务往来公司展开的并购行为,命名为前向并购;

并购企业对后期生产经营、物流运输、产品设计到销售等业务往来公司展开的并购行为 ,命名为后向并购。

总体来说,并购企业借助纵向并购行为,逐步实现公司战略目标与经营模式的协同促进,推动并购后产业链的一体化运行。

一方面,纵向并购实质上是一种内部消化市场的行为, 它不仅有利于节约生产成本,同时还可以使得生产流程得到加速发展 ,从而,降低交易成本;

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开展纵向并购活动对公司涉及生产经营、物流运输、产品设计到销售等全领域环节进行管控, 对公司各级经营领域加以监控,实现产品的精细化管理。

然而,纵向并购为企业带来益处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诸多危害,譬如纵向并购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司的多元化经营。

不利于销售渠道的横向挖掘, 在企业多元化发展的潮流下,难以适应纷繁变化的市场环境。

(3)混合并购

混合式并购是企 业为实现多元化经营战略、扩大产品和服务种类和涉及更多业务领域 的目标。

进而在与企业自身经营范围之外选取经营发展模式、产品服务种类等皆不相同的并购活动。

因此, 混合式并购对公司进军陌生领域的发展、打破当前业务成长壁垒都有大有裨益。

但企业借助混合式并购东风扩大经营的同时,也应注意由此带来的风险问题。

减少出现因前期分析论证不足、被并购公司战略方向不匹配等问题而在陌生行业形成较大损失的情况。

(二)并购绩效

企业并购绩效是指并购公司在对被并购公司完成并购行为之后, 达成预先设定的并购目标并因并购活动为并购公司提质增效的情况。

并购绩效的研究要关注短期效益和长期绩效的预测,例如对发展战略、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研究。

并购绩效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依赖于并购企业对资源的整合能力,时间上具有不确定性。

它是整合被并购企业资源之后的结果。

此外,并购绩效的高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比如并购目标的选择、并购方的整合能力和管理层的并购经验等。

二、理论基础

(一)市场势力理论

市场势力理论是Comanor于1967年提出,其认为并购活动的开展动因通常是公司管理者认为通过并购行为降低市场中竞争对手的数量与竞争质量。

从而加强自身在市场中的掌控力度, 抢占市场销售份额、提升企业战略性、持久性的盈利能力,并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市场势力理论下,企业并购可以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扩大企业当前的发展规模,实现多元化发展战略,提升对价格、产品的控制力。

如果在同行业中有很多实力相当的竞争者存在, 那么在激烈的竞争下各个企业都很难实现快速发展,只能维持比较低的利润水平。

对于市场势力理论的研究,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部分学者认为企业通过合并重组可以减少竞争对手,提升市场竞争力获得更多的利润,有利于实现多元化发展。

但是,还有一部分学者的观点是截然不同的, 他们认为企业并购可能会造成恶性竞争。

甚至可能形成行业垄断,并购不能推动企业发展,还会降低社会资源的利用率。

企业进行并购,目的是在以下三种情况下增强其市场力量。

一是市场供求关系发生改变时,即供过于求。

二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一些大型的跨国公司对于其他国家本土企业的冲击越来越大, 这些本土企业为了应对这种冲击而进行并购。

三是政府为了遏制部分公司之间不合法的关系而出台了推动合并重组的政策。

对于企业而言, 市场力量变强有利于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对社会来说,市场势力可能会降低资源利用率。

(二)资源基础理论

沃纳菲尔特在1984年提出的资源基础理论中指出,相较于将企业定义为管理单位。

用一类附带粘性、有独特价值、拥有区别于他类个体的较强独特性的集合体的描述更符合现代企业的定义。

由此产生的附带组织优势的资源与独特能力将 对企业在市场中有用核心竞争力、产生优质绩效均起到重要作用。

资源被划分为与组织半永久相关的有形与无形资产。

同时,资源本身具备的不同属性禀赋决定了其不同的用途划分, 货币资金无疑是资源中用途更广为人知的一类。

公司在开展经营规划的过程即是对不同资源进行用途划分的过程,同时规划形成的决定在实施开展的过程中无法复原。

故而,公司在所有经营的时间节点中,均会在前期资源合理配备的情况下,获取到规划决定形成的资源储备。

此类资源储配对公司后期的规划决定都将起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

换言之, 资源储备在获取的历程中将难免对公司经营灵活性起到难以避免的削弱作用。

而又如何通过并购配置自身的资源,随着二十一世纪产品在服务供给数量与质量上的日趋完善,企业间的市场化竞争愈发趋向白热化。

而企业在这种进程中也将对维持资源的持久度、增强资源的核心竞争力方面愈发捉襟见肘。

面对此类局面, 通过实施并购行为以及时为公司带来其需要的优质资源 ,成为所有企业都列为首选的发展模式。

但是,不同经营模式下的企业提供的价值种类以及多少均存在差异,因此便凸显出科学选取合作伙伴的重要性。

企业在自身设定的战略目标的指引下, 通常将根据资源相关性作为应用机制来实施并购活动。

并购公司通过调研、论证自身被拥有资源禀赋与被收购公司资源禀赋的匹配程度,进而对并购行为后形成的资源联合体的竞争力进行评估。

究其原因是并购公司通过对其拥有资源的了解程度越高, 有利于在并购与其经营过程中实现与目标企业的有效交流 ,以确保盈利能力的稳步提升。

而且并购过程中的资源整合、配备难度较小,可以显著缩减交易成本,在并购行为后推动双方的正向发展。

组织作为促进独特资源与高阶能力相融合的集合 ,互相作用的资源即将通过实现既定任务以获取此类组织能力。

企业伴随着经营时间的持续发展将逐步形成资源与能力,同时资源与能力也将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共同构成了竞争战略的有效基础。

究其原因是 资源对于促进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可以高水平地抓住市场环境中的机遇。

企业面对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想要获取有效的经营机会、实现已有资源的价值扩大化、搜取相匹配的外部资源,就势必会将并购行为纳入考虑范围内。

由于 不同资源拥有差异化的特点,在并购行为中不同的资源也将产生不同的影响。

这种影响既会使并购企业股东利益产生波动,同时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并购行为目标的实现与否。

标签:

品牌展会
全国巡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