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延毕真的是明智之举吗?|今日聚焦

日期:2023-06-15 11:57:44 来源:东方网


(资料图片)

原标题:主动延毕真的是明智之举吗?

近日,一批985高校准毕业生选择主动“延毕”,故意挂科获取留校资格的新闻在网上传播,引发社会关注。(6月14日极目新闻)

所谓延毕,即延迟毕业。以往提起“延毕”二字,几乎所有大学生都要倒吸一口凉气,通常是考试挂科、论文未通过或者学分未修满等学业出现特殊状况的学生才考虑的问题。而近年来,为了保住应届生身份,抑或出于考研、考公等其他因素需要,一批批准毕业生不再把延毕视为洪水猛兽,反而将其视为正常的人生选项之一,甚至想方设法主动申请“延毕”。《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身边有选择延毕的同学。另外一项学术调研数据显示,某省城“双一流”高校延毕率约为12.5%,两所省城普通高校的延毕率分别约为6%和7%,某非省城普通高校延毕率约为7%。

客观而言,如此这番操作的“此一时彼一时”,可能着实会令不少人惊讶。但笔者以为,面对未来的诸多不确定,加之当前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据教育部统计,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以及自身种种综合考虑,有的学生主动选择“延毕”并不完全是逃避现实,也并非代表能力不足,某种程度上也不失为一次人生缓冲,其中更是不乏因延毕而成功到达理想彼岸者。

可事物需要一分为二地看,如果确实因为一些无法及时扭转的客观原因,如学分取得较难或身体原因等,致使“被动”延毕,此类延毕尚可理解。但若是以“延毕”为借口逃避现实、逃避社会,甚至通过“主动挂科”等方式获取延毕资格,笔者以为则并非明智之举,在伦理和法律层面都存在问题和风险,同时也无助于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此外,对于学校而言,学生的延毕也会对学校的教学质量、社会声誉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我们理应认识到,选择“延毕”终究只能短暂逃离焦虑,该面对的压力永远不会缺席,尽早地适应和融入社会方能更好地成长。每一名毕业生最终要解决的是人生方向和职业方向问题,能不能回答好,其实和延毕无关。

足球场上流行一种“主动进攻即最好防守”的战术,同理,面对即将迎来的诸如就业、结婚等一系列现实压力,如果只是一味选择“延毕式”的退却,或者盲目跟风式的主动延毕,则很有可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会面临更多机会成本的损失。耐人寻味的是,在媒体记者的访谈中,有的主动延毕的学生表示,自己正是因为没有找到足够理想的工作,才主动选择延毕。就此而言,正所谓一时的暂停不代表一劳永逸,今年找不到理想工作,并不意味着明年一定能找到。如果未来规划不清晰,延毕反而可能成为绊脚石。

当然,在就业和深造压力等较大的情况下,有的准毕业生经过深思熟虑采取主动延毕有一定合理性。在延毕缓冲期,可以让自身进一步想清楚目标所在,让下一阶段选择多一点回旋的余地。但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无论从何角度而言,只有主动出击才能最好地把握住机遇。

还有一点需要重视的是,毋庸讳言,目前社会对选择“延毕”的学生宽容度依然有限,对此,有关各方都应正视延毕这个话题,综合考量,积极应对。

具体而言,于学生个体来说,应该更加注重自身的职业规划和发展设计,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与能力,减少试错成本,而非仅仅停留于校园内的舒适环境。已经延毕的同学,则应该为续航积蓄力量。作为教书育人主阵地的学校不能被动作为,而应适时加强对学生的规划和指导,为其提供更多的求职信息和培养机会,同时也应建立更加完善的管理制度,规范学生的学业进展与延毕管理。于用人单位来说,也应尽可能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实习机会,帮助他们找到方向。而对社会舆论一方,则应引导公众理性看待延毕,不要带着有色眼镜审视也不要一刀切地单纯肯定或否定,而是多一些思考的声音。

言而总之,在人生的长河中,充斥着无数种可能,每一个选择都可能会影响人生的发展方向。对准毕业生来说,可以选择“战术式延毕”,但就业机会并非一成不变,无论按时还是延毕,都应该提前规划,不断提升能力,未来人生不断升级才是最重要的。(梁伟)

标签:

品牌展会
全国巡演